2009年的一天,一組調研人員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一處老舊小區,被一位老大爺當面攔住。老大爺抓住調研組負責人的手問道:“隔壁小區做了舊房改造,什么時候能輪到我們小區?”負責人笑著反問:“大爺,你們一直不愿意改,如今怎么想通了?”老大爺赧然一笑,說道:“隔壁小區改造完,一個冬天房子里整天暖烘烘的,我們家還是冷得待不住人;我們這兩個小區都靠馬路,人家房子改完,晚上睡得又香又甜,我們一宿耳朵里、夢里都是車來車往的聲音,跟沒睡一樣;還有,你看,這才改完幾天,他們小區房價噌噌地往上漲,我們這一點動靜也沒有……”
不久后,包頭市相關領導來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第一句話就是:“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任務指標,我們能不能多領點?”
時隔多年,說起這個“故事”,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會長武涌依然感慨萬千,并將此作為我國推動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分水嶺”。這不僅因為自此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主動“要任務指標”的地區越來越多,既有建筑節能和綠色化改造進入快速發展期,更因為大眾開始逐步認識到節能減排的重要性,節能降碳、綠色發展走進了百姓心中。
也正是基于此,武涌認為:“‘十四五’時期,建筑業在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過程中,要考慮的核心議題依然是如何用低碳的方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用能需求,讓百姓得到實惠。”
從“要我改造”到“我要改造”
——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獲百姓認可
建筑領域是能源消耗的三大領域之一。建筑節能關系到我國節能減排總目標,關系到低碳經濟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建筑全過程能耗中,建筑運行階段能耗占21.7%。因此,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一直是各界關注的重點。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涉及城鎮既有公共建筑、城鎮既有居住建筑及農村建筑等。“節能改造,一是通過對圍護結構保溫改造,夏熱冬冷地區房屋冬季室內溫度可保持在22攝氏度左右,居住舒適性明顯提升;二是通過對末端進行變頻改造,使室內溫度可控可調;三是節能改造后,房屋品質得以提升,實現房屋增值。”武涌解釋說,“老大爺的態度能有180度的轉變,正是看到了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帶來的‘實惠’。”
這樣的“故事”,近年來在全國各地不斷上演。
“十一五”時期,我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目標1.5億平方米,實際完成約1.84億平方米。“十二五”時期,我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目標3億平方米,實際完成約8億平方米。“十三五”時期,僅是城鎮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我國就完成約3億平方米,累計改造面積超過15億平方米。“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作,是因為百姓有需求。”武涌說,“數據背后,則是廣大群眾對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作的認可。”
實際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僅是我國推動建筑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舉措之一。據了解,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牽頭推動下,我國在建筑材料生產運輸、施工、運行、拆除及廢棄物處理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節能減排方面均取得了較好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國啟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加大城鎮新建建筑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力度。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累計達到2.47萬個,建筑面積超過25.69億平方米。2020年,新建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77%。“十三五”期間,我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年均增長54%。2020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達6.3億平方米,占城鎮新建建筑20%以上。截至2020年年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約65%,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清潔取暖率達80%以上,清潔取暖水平顯著提升。
“建筑節能降碳、綠色發展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說明我們把溫暖送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武涌表示,“而得益于百姓獲得感的不斷增強,推動節能降碳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被一步步打牢。這是保證未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的根本。”
從“老三步走”到“新三步走”
——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下高質量發展
武涌認為,雖然我國推動建筑節能減排前景向好,但目前來看,建筑業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高質量發展依然相距甚遠。
他分析稱,一方面,在基準情景下,建筑碳達峰時間為2040年,2060年碳排放15億tCO2,將嚴重制約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在節能情景下,2030年可實現建筑碳達峰目標。這預示著,未來我國節能減排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求有房住,而且要求住好房,用能需求面臨增長。因此,我們的任務就是如何用低碳節能的方法,滿足用能增長的需求,以確保建筑領域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這種“矛盾”反映在現實中,就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老大爺”會要求房子一年四季,無論風霜雨雪,室內溫度不但要始終保持在22攝氏度左右,而且要空氣清新、寧靜舒適、安全健康。從建筑業發展角度看,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如何解決冬冷夏熱地區采暖普及率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如何加快廣大農村地區清潔能源改造,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對此,武涌給出的方案,是推動建筑節能從“老三步走”到“新三步走”。
“老三步走”,是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將建筑設計標準逐漸從節能30%提升到50%、再提升到65%的過程。從能耗曲線看,2000年能耗最高時,我國采暖地區每平方米采暖能耗為33公斤標準煤;如今,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15公斤左右。這是“老三步走”帶來的直接效果。
“新三步走”,第一步,是推動建筑節能標準向超低能耗標準邁進;第二步,是通過應用節能材料和各種技術手段,有效且大幅減少能源消耗,實現建筑零能耗;第三步,是利用創新技術手段,將地熱、太陽能、風能等轉換為可以儲存利用的能量,使建筑產生的能量超過其自身運行所需要的能量,打造產能型建筑。目前,我國已建成超低能耗建筑超過1000萬平方米。通過集成保溫、密封和帶熱回收的環境一體機等系統,可以實現節能90%以上。近零能耗建筑、產能型建筑示范項目也已在多地上馬。
從“路線圖”到“高質量發展圖景”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是當務之急
“如果按照‘新三步走’制定改革‘路線圖’,2030年實現碳達峰將水到渠成。”武涌強調,“當務之急,是要激勵市場主體活力。”
首先,行業企業要深刻理解“雙碳”目標下社會經濟變化和技術變革帶來的機遇。一方面,要在生態文明框架中理解碳達峰、碳中和,明確推動綠色發展帶給建筑業的重大機遇,把握自身定位;另一方面,要明確“雙碳”目標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看到由此帶來的產業升級、轉型發展機會,從需求端入手,提供可持續的、綠色的技術方案,滿足人民群眾對建筑用能合理增長的需求。
其次,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服務、技術支撐體系。在政策方面,要出臺獎勵制度,支持示范城市、示范項目建設;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機構,對卡脖子項目進行攻關,突破現有技術瓶頸;要出臺辦法,從消費端調動百姓積極性,如購買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時,在首付、貸款、保險等方面給予優惠。在技術體系建設方面,要圍繞“雙碳”目標,打造節能低碳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建立將技術體系轉化為標準體系的相關機制,推動新技術快速發展。
再次,要建立新的市場體系。在“雙碳”框架下,碳排放權交易全覆蓋后,建筑業金融化趨勢或將出現,這意味著建筑業必須拋棄舊有發展模式,盡快建立包括碳核算、碳交易的市場體系。
最后,能力體系建設不可或缺。要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實現高質量發展,建筑業從業者必須深刻領會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掌握新興技術,培養創新意識,從建筑全生命周期視角考慮節能降碳,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引領推動節能降碳、綠色發展,建筑業從秦磚漢瓦式的手工作業向工業化轉型正到‘中流擊水’,未來發展潛力無限。”武涌表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圖景的繪就,必然產生于不斷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征途中。”